端午节的主要风俗
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风俗丰富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一、龙舟竞渡
赛龙舟: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,起源于纪念屈原,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南方地区尤为盛行,北方部分地区也有划旱龙舟的形式。
龙舟饭:赛龙舟后参与者共享的聚餐活动,象征团结与庆祝。
二、饮食习俗
吃粽子: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(如红枣、豆沙、腊肉等),用粽叶捆扎,象征纪念屈原。河南等地还有"送粽子"表达心意的习俗。
饮雄黄酒:古人认为可驱邪避毒,儿童还会在额头点雄黄酒"画王字"。
五黄五红:江浙地区食用黄鳝、黄瓜等"五黄"和红枣、红豆等"五红"驱邪纳吉。
三、驱邪避毒
挂艾草菖蒲:称为"端午三友"(艾、菖蒲、蒜),悬挂于门户驱邪,河南等地还会制作"艾虎"香包。
佩香囊:内装香料或草药,既作装饰又驱瘟避疫,已成为非遗工艺。
系五色丝线:儿童佩戴红、黄等五色线,节后抛入河中"送瘟神"。
四、卫生保健
洗草药浴:如河南山区采集艾草等熬水沐浴,称"洗百病"。
采药熬汤:认为端午草药药效最佳,用于防病。
五、祭祀活动
祭祖扫墓:部分地区如河南会在端午进行"次祭"。
拜神祭祖:包括悬挂钟馗像等驱邪仪式。
注:各地习俗存在差异,如西南少数民族有"歌节",北方更侧重避邪保健。现代部分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逐渐简化。